前几天跟学姐夫catch up的时候碰巧谈到了利用工作之余学习的事情。学姐夫是个视野比较开阔的人,对新鲜事物一直保有敏感心态,但有了宝宝之后,哪怕有双方父母帮忙照顾小孩,时间也不大能够自主掌握,他说,现在已经基本不可能进行系统化学习了。当谈及我最近利用地铁时间听吴晓波的《精讲五十本商业经典》时,他说,这叫做碎片化学习,也是他平时能做到的了。这不是我第一次听到系统化学习和碎片化学习这两个概念了,但却是第一次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学习方式。对于一般人来说,能坚持听一些有知识性的比如说吴晓波的财经就已经算是迈向上进学生的一步了,然而这只是学习的一种方式,并非总是很高效,有些类似黑瞎子捡玉米,捡一个掉一个的。
其实说起来,毕业以后,我的学习读书状态一直都是碎片化的,这源于我对广泛领域的好奇。我觉得定期做个读书总结是个很好的习惯,哪怕很多书都是翻了几页就扔下了,哪怕只是写下书籍的名字,也是对自己的所花时间和精力的交代,更重要的是,这些书是对自己的再认识。从你看过的书或者手机里经常查阅的阅读材料,便知你当下是什么状态。在最近一年里,我读过的最多的是地缘政治、历史、科幻、经管和意识流文学。而在之前两三年,基本都是阅读哲学书籍,探究一下生命的意义什么的。但总体来说都是些人文社科书籍,这也映照出我的真正爱好在于此。
除了一些知识的积累,这几年对很多事情也多了一些包容。拿碎片化学习来说,以前有一种偏见,认为那是时间管理做得不够好的人才采取的学习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