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周末,一次旅行,一本书,一个人

我又来到了马略卡。

上个月买完机票之后才意识到我以前去过,十年前还在X念书的时候,跟着王骜、骜嫂子、游思涵一起去的。当时去什么地方都记不太清了,只记得去了肖邦故居,在海边沙滩转悠,还有夕阳余晖下的一片罗马古城墙。这次本也想跟着袁航转悠的,但他在登机口被机组人员拦下了,才发现他的签证已经过期,我的小算盘顿时碎掉,必须得自己安排旅程。好吧,我就一个人上路了。

帕尔马被称为欧洲人的三亚,是一个典型的旅游岛屿,当地居民大多会说英语,碰到不会说的也能鸡同鸭讲得比划明白。那里的天气很明媚,最高温度在27度,所以飞机上就碰到很多欧洲人穿着艳丽,拖家带口地跑去晒太阳。我在Pollença海滩上散步的时候,从一排排赤身裸体的白人咸鱼干旁边穿过,有穿白衬衫在海里摆姿势拍照的新婚小夫妻,有穿着比基尼恣意展现火辣身材的大美女,也有把自己埋在沙子瘫着不动的胖大妈,更不用提一群跑来跑去玩沙子的光屁股小八路。这些人给我的感觉就是富裕闲散,我还看到一个太太坐的是路易威登的沙滩垫。女生穿着亚麻裙子、拎名牌包包似乎在这个岛上是标配,男生呢,有一堆穿着紧身衣的帅大叔骑哈雷摩托车炸大街。总之呢,来度假的人,也成了很值得欣赏的风景。

飞机周五晚上9点多抵达帕尔马机场,因为飞机上有很多带着小孩子去度假的英国人,过海关的时候他们不能走快捷通道,所以跟我一起排队入关。由于赶飞机没有来得及吃晚饭,抵达旅馆的时候又累又饿,便没有了力气再跑去寻找当地的特色Tapas,反而很想吃暖胃的印度咖喱。我选了一家离宾馆只有6分钟步行的印度餐馆,这家餐馆面对着海滩,虽已经晚上10点钟,旁边的Tapas店倒仍是人声鼎沸。天色已黑,我看不见旁边的海,但更能深刻感受到那海浪带来的空气的涌动,配着这餐馆自产的气泡酒,心似乎也像这泡泡一样,在地中海的温暖的空气中漂浮。

吃过饭,沿着海滩大道踱回宾馆,不经意间抬头,看见夜空中悬挂的月亮。月亮才刚刚爬到码头对岸的楼顶处,它那么大那么圆那么明亮,带给我的如此强烈的存在感,是我从来没有体会到的。旁边有个大叔似乎也被它深深吸引住,他一直举着手机在拍照,我走上前去跟他说 ,这轮圆月只能留在心里,照片是留不下的。

第二天我去了岛的东北角Pollença和Alcúdia。本来计划让袁航租车自驾游,现在我只能去乘坐公共交通。帕尔马市中心的大巴站有发往岛上各个角落的公交车,一般一个小时一班,车站的工作员阿姨虽不会讲英语,但指手画脚加把握关键词,还是顺利得帮助我找到了去Pollença的车。一路上风景很漂亮,尤其是巴士沿着临海山路上坡时,我透过窗子不经意间总是能看到那湛蓝广阔的海和一片停靠在港口的白色帆船。很惬意。

海滩

我在Platja de Formentor下了车,这是一条大约三里长的沙滩,未至日中,沙滩上已经排满了白人鱼干,一群带着救生袖小娃娃在其中跑来跑去。我在离沙滩有些距离的石子路上走了一会儿,到底是禁不住那细沙的诱惑和沙滩的热闹,脱下鞋拎着袜也跟着踩浪花。待从这自娱自乐的散步中回过神,才发现一只袜子不见了踪迹。无奈下只能把剩下的一只袜子穿好,在旁边的一家Cafe坐下来喝了一小杯Cava。

西班牙的Cava真是物美价廉,比伦敦便宜了一半。这边的特色是西班牙海鲜饭和Sangria酒,游客们也都都喜欢晚上去Tapas店吃一些小食喝葡萄酒。虽然我看了很多小红书推荐,但最后选的餐馆都还是临时起意。晚上选的餐厅是离宾馆不远的海滩餐厅,叫做Periplo Portixol。它是我在尝试预定一家星级餐厅未果,被餐厅网站推荐的别种选择,我暂且认为这两家餐厅是有渊源的吧。实际上有没有渊源我并不知道,但这家餐厅的用餐的环境和食物品质都是很棒的。我专门挑了落日的时候去,餐厅的两面都是正对着大海,玻璃墙挡住了略带凉意的海风,餐厅的灯光跟落日的余晖一样带着一种暧昧的慵懒,餐厅里面有打扮时尚的年轻情侣,也有衣冠楚楚的老年夫妇。我点了两个starter,一个是生蚝,一个是意大利面皮卷着石斑鱼和小乳猪肉泥。很不错。

 生蚝的创意吃法  意面的创意吃法

再回到那天的下午。在沙滩上逛累了之后,随性搭乘一班公交来到Pollença南边的另一个小镇Alcúdia,这是一个蛮有历史的中世纪古镇,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说是镇子,其实比一般的英国镇子大不少,分为港口区、比较现代化的生活区和古城区。我主要的活动区域也主要是古城区,古城区大概有两三个足球场那么大,中心的小广场有几家餐厅和纪念品商店,幽暗的小巷呈放射状延伸到外面的古城墙;小巷两边都是以石头堆砌的房子,还有人居住在里面的迹象。摸着这千年城墙,我在想象着之前的人是如何在这里生活,而千年之后的人又是如何来想象着我们。

古老的Alcúdia城墙1 古老的Alcúdia城墙2

这个海岛的先人们似乎没有留下太多文字记录,所以还原他们的生活原貌比较困难,也没有太大意义。但是他们的精神被一代一代得传承了下来,体现在包括饮食文化的诸多方面。跟着我趴趴走的吴晓波的《茅台传》,走走停停随处翻阅之间,这本传记更是让我对这一方水土一方人一种文化的认识有了别样的感触。这本书是今年年初刚发行的,既然是传记,就是写茅台酒厂的历史。企业史跟一个人的往事一样,虽然三十年前的我跟现在的我用一个名字,有一样的亲属关系,但皮肉包裹的灵魂到底有多大的相似性,恐怕没有人能说得清;人生按生活重心的转变也能分成几个阶段:幼年时期跌跌撞撞得成长、壮年时期终日忙碌中得不知老之将至和老年时期的颐养天年。社会环境也会对人生的经历有影响,但大致来说不会太明显,因为社会环境还没来得及变化太多,幼子就已经老去。但对于茅台这样的百年企业来说,它的发展就随着中国社会的变化而划分出了阶段,分别是解放前的烧房时代、解放后的国有化酒厂时代和改革开放后的公司化激荡时代。

吴晓波用整本书三百多页来描述这三个阶段,这篇小小的读后感自然不可能包含很多细节。大体来讲,茅台镇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在民国初年就以好酒著名;当时的镇上有三家烧房:成义烧房、荣和烧房和赖茅,只是年产量不到几万两,物以稀贵加上香味独特,产的酒就深受地方军阀的喜爱,就是他们内部交往的礼介。一个契机是1915年在美国洛杉矶开展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当时很有影响力的实业家张謇把茅台酒当做中国展品之一送去参展,而茅台竟在博览会拿了奖,这对刚刚从西方列强瓜分中解放的民主中国是一个莫大的激励;另一个契机是1935年红军长征路过遵义时,荣和烧房的少东家不仅在红军进城的时候送去两担酒去犒劳,更是把自家的渡口奉献出来给红军过河,这也是著名的四渡赤水中的第三渡。长征路上很多将士的脚因为走得太多受了伤,用茅台酒擦一擦就能变好,有了这样的经历,国家领导人自然对茅台的感情深,现在的一个公案是开国大典晚宴上的白酒是茅台还是汾酒,而且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这么重要的场合,毛主席送给尼克松的礼物就是茅台酒。

解放后,国家把茅台镇三大烧房合为一个酒厂国有化,第一任厂长竟是我家邻县东阿出来的解放军张兴忠。刚成立的新中国为了快速发展经济,走了苏联的老路子以牺牲农业的代价去发展重工业,而茅台酒又是最耗粮食的白酒,为了原材料的供应厂里可是没少请省部级干部的帮忙。当时的中国在国际上处处受西方国家挤压,没有办法通过出口外销商品来增加外汇收入去引进西方的技术。而因为茅台酒在海外大受欢迎,它竟是唯一一个可以为国家增加外汇储备的商品,所以无论在哪个时期,茅台酒的品质都深受国家最高层领导人的重视。虽然在十年文革中茅台厂的经营也受了很大冲击,但懂技术的师傅们都被保护了下来,而他们也利用这几十年的时光潜心钻研、从实践中提炼制曲、制酒、陈酿、勾兑这四大主要环节的规范通则,把自己从传统的制酒坊变成了可以大规模工业生产的公司。

改革开放后的茅台失去了国家财政上的补助,起初差点破产,而且这三十年期间茅台酒厂经历了四次重大的销售危机,分别发生在1989年的经济不景气时期,19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和2012年中央八项规定的出台。但这几次危机中,全厂上下以无比坚强的意志、坚持品质至上的原则和与努力与各地经销商建立的同舟共济、水乳交融的合作关系在这波谲诡异的市场环境站稳了脚跟,在上市至今20年的时间里,股票价值翻了50多倍,它的市值超过了中国所有的工厂、银行和能源企业。更有甚者,它获得了所有中国人的情感认同,一旦家有喜事,必定拿出珍藏的茅台酒,与家人庆祝。

《茅台传》拉近了我跟茅台的距离,不再觉得它是高端和神秘的象征,反而把它跟中国的酒文化、社会交往文化联系了起来。烧房时代的师傅们早已故去,但他们酿出的酒的风味却留了下来,在之后的各种历史机缘巧合下,跟着传承下来的中国人以酒会友的文化结合在了一起,变成宴请和送礼之规格象征。在觥筹交错之间,宴客们在味觉的享受和酒精的刺激下,将自己天真烂漫的真性情显露出来,以论酒为引,天南海北,畅所欲言,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这就是我们的文化,这就是我们的一部分。

最后的最后,我还是想摘抄一下喝茅台的诀窍,是制酒二车间的冯沛庆告诉吴晓波的,他制了30年的酒,每一批次茅台要经过七轮次取酒,每轮次的酸涩香味都不同,他能够分辨出其中最微妙的差别。

他说:

人的舌头上有一万个味蕾,舌尖主甜,舌根主苦,舌两侧主酸。喝第一口茅台要慢,但要满一点,让它铺满舌头的整个表面,这时候你会感觉到,一万个味蕾猛地都苏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