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学习思考系列之一:金融危机的爆发

提到08年金融危机,我们脑子里蹦出来的词语便是“股价”、“次贷危机”、“雷曼兄弟破产”。那么08年的金融危机到底是如何一步步发展演化的?谁该为此负责?又是谁参与了拯救?既然爆发的是金融危机,那么我们有必要从金融这个行业的本质谈起。

金融的本质

黄奇帆讲到,金融的本质在于三句话:

  • 金融是为有钱人理财,为缺钱人融资

  • 信用、杠杆、风险

  • 金融虽是服务业,但它不是单纯的卡拉OK、自拉自唱的行业,它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

第一句话告诉我们,金融是一个“掮客”,它连接各方各业,服务业务从融资到理财;第二句话告诉我们,金融是一个风险控制行业,它本身资本很少,最近如此严格的金融监管制度对银行资本总量的要求才是所占资产的10%;银行资产价格变动10%,银行便有破产的危机;第三句话是说,金融与实体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实体经济的繁荣会促进金融的繁荣,金融危机也必然会渗透变成经济危机。在08年金融危机的演化中,我们将处处看到这三句话的威力。

从金融的本质分析危机的成因

美国资本市场中的“热钱”

了解了以上几点,那么我们先从实体经济在这些年中都经历了些什么。纵观二战结束至今,经济衰退的走出总是离不开技术变革。战后至上世纪70年代,战后重建带来的经济红利和冷战军备竞赛带来的财政刺激逐渐消褪,美国经济在70~80年代进入滞胀,生产力下降失业率居高不下;当时拯救经济衰退的是90年代出现的互联网技术发展、中国等新兴国家廉价劳动力市场的开放和克林顿政府的宏观调控。美国进入了“令人惊艳的十年”:稳定的GDP增长率、低通货膨胀率和低失业率。但1995年互联网技术的商业化,使人们震撼于互联网的便利性之余,也吸引了大多风投资本投机,堆叠起科技股泡沫(怎么越听越像大数据技术泡沫)。2000年3月,NASDAQ指数由小幅下跌演变成泡沫破裂;这次“互联网泡沫”被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调控控制住了,美联储不断减息为市场提供流动资金直至2004年。期间的“9.11”事件也是坚定了美联储印钱以刺激消费的决心。

其实美联储的降息印钱行为加重了经济发展更深层次的扭曲,这一扭曲是通过利率发生的。信贷经济的特点是,人们通过对未来的预期决定今日的消费或借贷行为,而利率正是人们的参考标准。长期利率高时,大家会倾向于储蓄;长期利率低时,大家倾向于消费。在市场经济中,长期利率是由市场供需决定的。哪个市场供需呢?正是储蓄和消费。

储蓄和消费市场的失衡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其原因深植于各国社会福利制度和消费文化中。英美国家社会福利制度完善,并无储蓄观念,加之全球化推动生产成本降低,大量的廉价商品(中国制造)刺激了他们的消费神经,于是这些国家贸易逆差不断增加;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制定了以投资和出口为主的经济战略,贸易顺差加大后并不发展消费,而是发展再投资(其实是一种储蓄行为)。英美国家要求新兴国家货币升值来缓解他们自己的贸易逆差,然而新兴国家却通过借给发达国家大量的钱来进一步刺激他们民众消费(就是大量购入美国国债等),这样又加剧了双方贸易的不平衡。一方面,美国国债价格不断上升,进一步降低市场利率;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央行资产负债规模越来越大,信贷泡沫逐渐形成。

观众们也不要忽略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1世纪初的拉美金融危机。虽然这两个危机都是由孤立事件引起,但后来都对全球的资本格局产生重要影响。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起因于索罗斯对泰铢的做空,泰国改革汇率制度,并波及他国,亚洲各国货币纷纷贬值并引起资产外流;拉美金融危机也起因于阿根廷发展动力不足,连带着整个拉美国家被资本大鳄们错杀;大量资本回撤发达国家。这两场危机使得大量资本流回美国本土。

“热钱”带来的投机和错误投资

这时候,美联储的印钞机正没日没夜地印钱。所有“热钱”在美国境内危险地寻找收益率。学过市场供求关系的人都知道,市场供应的钱多了,钱就便宜了。什么叫做钱便宜了呢?有两方面的理解:一是以钱标的的物品变贵,也就是我们说的物价上涨或者资产价格上涨;二是贷款利息变低,企业和个人借钱就多了。正常情况下,若企业贷款量增大,物品价格稳中求升,企业会扩大投资,劳动者薪酬也会变多,大家都欢喜,经济顺顺利利地发展。但当时情况并不是这样。当时的大家去做什么了呢?

答案是继续疯狂贷款消费和炒房子(错误投资)。美国标准普尔房价指数在2000年至2007年翻了一番,贷款消费带来的“非理性繁荣”继续刺激资本持有者的投机心理。从深入层次上看,大量投资者在房产和金融产品寻求高收益率说明美国的实体经济已不具有稳定可靠的增长点。另一原因是利率的走低抬升了所有资产的价格,造成股票和房地产的价格走高。

当时的金融正逐渐与实体经济脱节。传统意义上的金融是吸收储户的储蓄再给运营良好的公司提供生产扩大化贷款。那十年中,一方面大众的疯狂消费使储蓄率几乎为零,另一方面,房价的攀升又刺激了贷款量的增加。贷款需求量增加对银行的利润是好事情,但银行如何解决资金的来源问题呢?金融衍生品创新在当时层出不断,其本质就是增加杠杆率,增加流动资金的复杂程度。下面举个房贷证券化(MBS)的例子,看看银行家是如何杠杆上加杠杆的:

小A想去银行贷款买房子,假设贷款100万并分10年还清,贷款利息10%,那么每年银行都有20万的资金流入。小B也想跟银行贷款200万,但是银行现在没钱贷给她了。银行就对一堆有钱的投资者说,借我200万吧,我因为每年都有小A的20万现金流,除去我的成本10万,剩下的10万我分你们8万。各方面打的算盘是这样的:

  • 小A想自己房子100万,如今房地产市场这么好,我能200万卖给...

  • 银行这边想,贷给小A100万,每年净收入10万。我又利用这笔钱巧舌如簧地筹到投资者的200万,贷给小B,每年又有20万净收入。除去给投资者的8万,我净赚22万。我用100万每年能赚22万,简直如痴如醉

  • 投资者的算盘是这银行这么大,肯定不会倒;房地产市场这么好,我净收益率到4%,对比现在的低利率,银行够哥们

  • 小B想现在房子200万,如今房地产市场这么好,我肯定能300万卖给...

这个疯狂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借各种形式的金融产品被银行家们推到理财市场的风口浪尖之上。投资者被高收益率的幻象套牢;更可怕的是,很多投资者是另外的金融机构、养老金计划等公共事业。而这个疯狂的故事唯一的假设便是:房地产市场这么好。这个故事涉及的唯一的产业便是房地产。

然而房地产市场开始转向。原因是通货膨胀率不断上涨,美联储开始收紧银根,资本开始往央行吸,利率上升。基准利率决定了市场上的几乎所有利率走势,包括银行定的贷款利息。小A和小B还不起住房贷款利息了,银行给不了投资者许诺的4%了,投资者无法向股东交代了,股东无法付给公司职员小A和小B工资了,小A和小B失业了,房子掉价厉害到100万,小B卖了房子也还不起欠银行的本金,银行还不起投资者的本金,破产了。于是乎,一家银行变破产了,把钱投给这家银行的银行们和基金公司们也破产了。

真实要远比这个故事复杂。其实这里面只有银行的100万、投资者的200万和那套100万的房子是真实的,所谓的贷款利息收入、投资收益率都是建立在信用基础和房价预期上的虚拟收入,这种虚拟收入构成了美国经济的虚拟繁荣;虚拟经济的发展给了银行和投资者的零头小利,却导致了他们的本金损失。这个故事最大的赢家是小A,一个在初期炒热房子的幸运者;也许还有懂得进退的银行家。

当时,这里面还有第N方介入,就是金融监管者和评级机构。金融监管者是为了防止系统性风险的发生而对整个事件进行监控;评级机构是在银行寻求外部投资者融资时提供第三方信息披露。但是有钱能使鬼推磨,更何况这个鬼(政客)与银行家沆瀣一气。华尔街金融大鳄除了能够影响政策制定之外,他们还能买通评级机构。加之在新市场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之下(个人觉得经济学家在此问题上涉嫌利益冲突),美联储废除了罗斯福总统为防止金融混业经营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并通过鼓励金融自由创新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投资银行通过集团中的商业银行把触角伸向了储户的储蓄,情况变得越来越危险。

金融危机的演变

其实金融危机的演变并非在一夜之间。早在2007年8月份,法国巴黎银行变宣布关闭其专项投资房屋贷款证券的基金。该项基金投资的这种证券市场(ABS)已无流动性。07年9月份召开的G7央行行长会议上,有人提出问题,ABS市场的亏损会不会带来银行的倒闭。当时与会行长都信誓旦旦地说不会,但是还是对银行的高杠杆率表示担忧。其实这次央行行长会议错误地估计了金融市场的复杂程度;银行表外衍生品是一枚不定时炸弹,房贷市场的一点点风吹草动都会将它引爆。07/08年央行们纷纷要求银行减少贷款量或者进行再资本化,以此加大银行资本占比,但这些还是阻挡不了投资者信心的崩塌。雷曼兄弟等高杠杆投行在筹款不足的情况下宣布倒闭,恐慌在08年9月份达到峰值。

其实在这场金融危机中损害最严重的,便是信用二字。不光投资者对银行失去信心,银行也对实体企业失去信心。投资者停止向银行借钱,银行间借钱的利率libor飞上天,银行也不敢对实体企业轻易发放贷款。金融本质涉及的所有概念都不好使了。

那么,是谁在经济跌入谷底时接了一把呢?请看下集:金融危机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