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当有大志

占星术果然有它神奇的地方。星盘说从今年开始,到接下来的十年,我走十年火星运,果然今年关注的事情开始带上些战斗色彩,比如说抄诵孙子兵法,听中央七台的海岛战争启示录,细致研究三国。对三国的研究除了重读《三国演义》之外,还反复翻阅《资治通鉴》的相关篇章,逐句体会黎东方先生的《细说三国》,有时候还拿《中国地图册》去理解各方势力分布。渐渐地,《三国演义》描写的各方英雄的传奇色彩褪去了,他们性格中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涌现出来;这虽拉进了我与这些英雄之间的距离,但更能感受他们的非凡。

一直想写一下曹操。《三国演义》对他的描写有些刻意贬低,直到最近读到《资治通鉴》和《细读三国》后才被刷正三观。三国演义里的曹操在指挥打仗上各种被人碾压,在荥阳被董卓打得亏了曹洪的马才捡回一条命,打张绣时丢了一个儿子,赤壁之战撤退时被追兵吓得肝胆俱裂,打马超时只得割须断袍才能逃脱;但是实际情况中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曹操智勇双全,他带五千人去打董卓,这五千人大多是家臣和刚买的兵,而董卓那边有三万西凉铁骑,指挥的将领是徐荣、吕布等虎将,曹操怎么能打得过?潼关之战中,不是马超打得曹操屁滚尿流,而是曹操以弱胜强,一举收拾了关中豪强。值得一提的是,曹操是刚在赤壁吃了败仗,竟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调整心态和士气。赤壁之战中曹操确实有些大意了,但也能理解,之前打仗的时候,战前投降的敌军将领不乏先例,他对黄盖没有防备也是正常的。

曹操在道德修养上更是各种被骂,同时期的喊他“曹贼”,后来的人把他跟王莽放在一起。本来曹操长得比较黑,但京剧舞台上竟变成白脸。他真的是窃国者吗?汉末黄巾起义加董卓毒害北方,北方人口削减三分之二,如果不是曹操稳定中原,发展屯田,生产活动得以恢复,试问谁来供养汉献帝和那帮汉臣?终其一生曹操都没有称帝,后人怎能把他降到与王莽一般的位置?骂曹操的宋代文人怎么丝毫不提赵匡胤的黄袍加身?

《三国演义》的尊刘抑曹是有历史背景的,这种思想发展于南宋的偏安政权;也不难理解啦,南宋跟蜀汉政权一样,是同姓皇族建立的偏安政权,所以南宋的文人们也希望通过宣扬刘备政权的正统性来肯定自身。

但是不管怎么被贬低,曹操的能力,在整个三国时代是排名第一的。他有文采,有武艺,能主持政务,能指挥军事,他肯用人,会用人。在董卓窃据朝廷之时,他曹操不过是一个逃出京城、脱离部队的一名团长级“校尉”,而六年之后,他就成为中原一霸,汉献帝刘协的保护者。不久,他敢于和雄踞四州的袁绍作对,而果然以弱胜强,最后占据了中华十二州的三分之二。

他凭的是什么?凭的是性格,凭的是气度,凭的是理想。没有什么能比郭嘉、荀彧在官渡之战前给曹操打气的话更能总结曹操的优点了:

操谓荀彧、郭嘉曰:“今将讨不义而力不敌,何如?”对曰:“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汉祖唯智胜项羽,故羽虽强,终为所禽。今绍有十败,公有十胜,绍虽强,无能为也。绍繁礼多仪,公任体自然,此道胜也;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也;桓、灵以来,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也;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问远近,此度胜也;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得策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也;绍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不为虚美,士制忠正远见而着实者皆愿为用,此德胜也;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公于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于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无不周,此仁胜也;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也;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也”。

还是那句老话,性格决定命运。看曹公这十胜,句句都跟性格有关;再看袁绍这十败,几乎每个普通人都能往自己身上套一两条,怪不得千百人中只能出现一个曹操!更难能可贵的是,曹操有大志,终其一生都心存汉室。他出身官宦之家,少年时期好飞鹰走狗,本可以做一个衣食无忧的官二代,但看到董卓欺侮少帝、祸乱京师,果断推辞董卓给的官职,冒险逃离京城去投奔袁绍的反董联盟;并能在意识到袁绍等人其实是打着反董旗号,实际忙着瓜分地盘后,又与他们分道扬镳,自己跑去打董卓。能有哪个普通人能做到散尽家财招兵买马,还非得以卵击石,去攻击董卓手下以剽悍善战著称的西凉军队?有谁能区别于袁绍的偏安一隅,救汉献帝于青黄不接之中?如果他没有心存汉室,怎会招来荀彧、崔琰等一群忠君之士的一生追随?只是像黎东方先生总结的那样,曹操到了晚年,匡扶汉室的理想被淡忘,忙着扫除异己,给自己封王封地,打破了刘邦立下的“非刘不得称王”的规矩。英雄迟暮,曹操看来也是犯了老年人的毛病吧,想被人尊敬,想享受自己戎马一生带来的荣耀。

写曹操,是希望能从他身上学到一些东西,学一些英雄气概。不经意间再一次读到朱自清的《匆匆》,比在初中时当语文课文读有太深的感触,尤其读到“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有剩些什么呢”的时候,略一估算,我的生命都已匆匆溜走一万多个日子。在这轻飘飘的忙碌中,日子一天天悄悄溜走,似充实又不尽然,总觉得少了一个灵魂。于是我这些年寻找啊,追求一些东西,然而得到手后发现也填补不了内心的空虚。思来想去,或许就是因为没有像曹操那时候的伟大志向吧,若是追求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就像是船行驶在大海里,看到的海市蜃楼,看着往那边走,到底还是迷着路,空耗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