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思之尽头在安纳西

我好想写一篇正常人会写的游记,文章里会有安纳西如银锻一般安静的湖,旁边有温柔相伴的秀美的阿尔卑斯山;有被鲜花环绕的小镇,也有连出门丢垃圾都要打扮得很体面的Anna老太太;文章里还应该提到我是如何费尽周折地到达安纳西,又如何阴差阳错地踏入一家温暖的咖啡店,而咖啡店离卢梭生前住了18年的屋子仅几步之遥,而我正是在这家咖啡店写下此文;文章还会有美美的风景照,连带着被P过的我的倩影。但是,对我来说,最宝贵的收获并不是这些肤浅经不起时光打磨的记忆,而是在那里,我找回了清明的思绪。

前几日跟Lily聊天,提起自己最近的沮丧,不是来自工作压力,而是我似乎陷入了思维的混乱之中,以至于思想之泉开始枯竭;正如我在《哲学小思之思想的局限》 中所提到那样,我对现在的一切都变得不再确定,不只是对职业的规划和个人生活的打算,还包括之前引以为豪的思想感悟。外在的物质世界享受确实是虚幻的、转瞬即逝的,名誉金钱美貌无一长久,可是如果连同内在的灵魂都一并不再确定,那么我的人生,还剩下什么是真实的呢?

渐渐地我意识到,我所认为的过去,哪怕只有我一人参与其中的过去,都并非是真实的过去。记忆生成于一瞬间,认识却需要时间。真正的存留必须通过人认真地、郑重其事地、耐心地选择分辨才能完成。我又悲哀地发觉,如今的我们早已丧失认真审视这一美德,反而过度追求信息的广度。谈话再也经不起推敲,解释只需要做到make sense即可,浅尝辄止;人们对直观的电脑手机上图片的需求远远超过对书本文字的渴望,而后者才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识啊。很多时候,我们会说,‘何必太认真呢’,便草草打发了事情,也欺骗了自己。泰卦的上坤下乾所揭示的应是一个人做事做人的气度吧:“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即便我们不用对事情较真,但也应该做到心中有明镜,对事情有全面精准的认识。

然而,即便我们认真地去思考,试图真正认识过去,也不是简单的事情。我们早已习惯周遭的喧哗,仿佛没有别人的存在和回应,自己便毫无意义似的。但清朗的、深邃的目光总是需要适度隔绝成功耀眼的强光,需要把五感暂时封闭起来,让自己整个人尤其是眼睛和耳朵习惯处于、适应于光度较低、声音较微弱的各个角度,一种微光和低语的世界。只有这个的环境,内心的声音才能如泉水一般汩汩流淌而出。这个世界也不应是全然无声的,否则便如同离群索居的哲学家的世界,全然陷入与生活毫无交集的抽象之中。

然而即便有世界上最清朗的思绪和最安静的环境,过去也几乎不可能全然被认识。苏东坡耳熟能详的诗句像是把人生道尽:“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谁能把“过去”和“现在”剥离?考完CFA有不少人问我,CFA有用吗?我又如何能回答,在备考的这一阶段中,某些东西或许已被内化成为今天的“我”;而“我”又如何能知,这种内化会在接下来的人生路上起到什么影响。教父前一阵子带他的第八个教女过来,旨在让我传授下经验,以为我见多识广,会给小朋友们一些宝贵的建议。然而,人生的减法在我身上真是展现地淋漓尽致,见得越多,反而对以前深信不疑的事情都都抱有不确定甚至怀疑的态度。古人总说“盖棺定论”,非要到尽头,才能说出个大概来;教导规矩的覆卦直到上九才说,“视履考祥,其旋元吉”,而上九,一般是指宗庙,指身后的世界。

随着世界起舞是简单的、快乐的,莫怪乎在评选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中,香奈儿会以如此高票上榜,反而伟大的卡尔*波普尔一类的哲学家榜上无名。谁会对天真无邪的衣服感到压力呢?谁会喜欢专门思考世界善恶、揭示外在享受之虚幻的哲学呢?思考太过于沉重,压力来源于距离,而思考正需要抽离。哲学家都是孤独的人,他们要远离生活才能做到“识得生活真面目”;历史学家都是苍老的人,因为他们要跑在时光之前才能认识当下。我不是历史学家,也不想当哲学家,但想保持对生活的敏感度,必须要适当的抽离;正如只有经历过死亡,才能真正做到热爱生命吧。

但我们总有一种强烈的代入感,即把自己的存在看得太过于重要;这不仅仅表现在传统意义上的狂妄自大,还表现在对别人的过度审视评判之中。所以就有了我刚刚提到的,一个对生活麻木的人,才会无时无刻去观察考量别人,因为只有这样,自己才能成为世界的主角。但我们忘记了,生活是由很多人的相互关系组成,谁都不是主角;太擅长考量别人的我们,也需要把自己从自己的躯体中抽离,以旁观者的角度审视自己。随世界起舞的人都在绝望中迎接自己的尽头,但尽头就在当下,就在自己开始否定自己之时;也只有这样,我们永远也到不了尽头。

具有否定之意的否卦很有意思,作为泰卦的变卦,它是内阴外阳。否卦难道不正是我们常常犯的错误吗,外强中干、虚张声势,代入感太强而内心空虚。但另一方面作为否定,它又有一种虚空内心之隐喻。所谓否极泰来,大概是虚怀若谷才能有迎接福祉而来的气量吧。这个世界唯有虚空是无法被否定的,而红尘中的我们,早已被过往蒙蔽双眼;更有甚者,自己不断给自己的偏颇冠上冠冕堂皇之理由,或曰风格或曰文化差异或曰个性。过往成就了我们,也阻止了我们的继续成就。

最后的最后,我突然想到,我又应该如何看待那个抽离自己躯体的、试图否定自己的那一个自己呢?似乎思维又陷入了自我否定的怪圈,想推翻我所敲打的每一行字。说了像是没说,你或许会如此评价我。可是,真的像没说一样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