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伦敦刮起了大风,把树上仅剩的几片干枯叶子吹落,也吹来了冬季的寂寥。2024年即将结束,但今年的我并没有生起以往的对时光流逝的感伤,相反地,倒有些只有春天才会有的奋进。人真是奇怪的物种,一方面受制于生物性的存在,往往凭感觉说话和行事,而这感觉和直觉只算是动物本能而已;另一方面又具备理性,可以发明出好多精巧的技术,可以思考到纯粹意识层面,例如抽象的数学概念的提出和推理,自我存在的自觉性的产生,还可以对与他人和他物的关系进行分析和调整。近来在读书的过程中,我突然感悟到了理性的宝贵性,发觉一个人要真正得了解它,好好得发展利用它,才不误上天让我们生而为人的厚爱。
(一)
要用理性对自己的人格不断进行批评和超越。今年花了很多时间在听台湾国立大学的欧丽娟教授讲解红楼梦,很受用。在她的课程中,我重新认识了红楼梦,也自己逐字逐句地研究它。红楼梦像是哆啦A梦的口袋,有着无穷无尽的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粹,也有形形色色人物所展现的共同的人性、迥异的品行。就像王德峰在导读《坛经》的时候说,读经典是在读自己的生命情感;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一些生命情感,但那都是散漫的、感官性的,只有在经典书籍里面,我们才能把他们整理出来,形成属于自己的人生骨架。
因着自己的个性有些口直心快,所以在听到欧丽娟老师对宝钗和袭人、黛玉和晴雯的评判时,便有了醍醐灌顶之感。作者笔下的晴雯和黛玉有很多共性,晴雯伶俐、黛玉聪慧,两个都很真诚直率,听起来都是很好的人格特质;相比之下,宝钗和袭人倒是很沉稳,圆滑老道,尤其是宝钗,虽贵为千金之体,也是一句话不肯多说,一步路不肯多走,似乎把自己的真性情掩埋,很多读者批判到她稍嫌假惺惺之态。我刚开始读红楼梦的时候倒把宝钗当成偶像啦,会想努力学习她的教养,因为她的为人处世会在日常生活中很有用,但心里面是认同黛玉和晴雯之辈的真诚,毕竟连孟子都正面肯定人的真诚,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真诚的人总是比虚伪的人来得可爱。
现在想来还是自己的思想太简单。以前认为那些大学上中文系、社会科学系的同学文绉绉,除了比我们多会背几首诗、多知道几个哲学家也没什么了,学的东西很虚,但听了欧老师的课才感受到,只有丰厚的人文科学知识才能培养出良好的人文素养,在进行对价值取向的判断时,他们很精确。试想如果连真诚到底是什么都说不清的话,如何能够说晴雯黛玉之类是真诚的、而宝钗袭人就是虚伪的?特里林的《诚与真》提出对真与诚的反思,在四百多年的欧洲文化现象中,他提出,“真诚是公开表示的感情和实际的感情之间的一致性”,若是宝钗和袭人在实际的感情上就是时时维护周围一切的秩序性,且让每一个人都得到尊重,那么比黛玉和晴雯的一不顺心就发小脾气,说话比刀子还伤人,岂不是更能呈现前者的崇高?
真诚不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什么。在生气的时候的口不择言,遇到不如意之事的心生怨忿,与其压制,不如反问自己为什么要如此反应。太习惯把自我的心理活动当成“自我”本身了,它其实已不是那个坚硬的生命体,而是与这个社会互动三十多年来的一种认知主体,在我身上,有社会价值的烙印,也有从小养成的性格的无意识驱动。这个无意识的性格太可怕了,它可以自我强化和选择性发展,所以人会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会双向标准,会逐渐陷入个人的世界而不自知。借用一下莎士比亚的笔墨,很优美,他在《皆大欢喜》中写到:
我的忧愁全然是我独有的,它是由各种成分组成的,是从许多事物中提炼出来的,是我旅行中所得到的各种观感,因为不断沉思,终于把我笼罩在一种十分古怪的悲哀之中。
佛家用”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而又”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来教导我们”自我“之虚幻性,意在帮助我们时刻警示这个虚我的存在,防止它把自性淹没。若不涉及如此高深的佛理,就普通人而言,我们依然可以不断努力去修炼性格。我不知道每个人的不同的理性思考能力是不是使人性格迥异的重要因素,但它确实可以是完善性格的工具。猛然间看到鲁迅在《华盖集》里说了一句话,到底是文豪,句绝而意不绝:
“急不择言”的病源,并不在没有想的工夫,而在有工夫的时候没有想。
(二)
要用理性和读书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再认识。中国社会主流思想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暧昧不定,总是随着政治需要或褒或贬,褒的时候如现在,全民都要背唐诗;贬的时候如五四,孔夫子背了一锅的煤,在这有目的的导向间,我们离传统文化越来越远。不是把论语、离骚背得滚瓜烂熟就算是国学涵养浑厚的,它需要的是在价值和思想上的再发现。不读《颜氏家训》,就不知道古代人读书是为了”开心明目,利于行耳“,是为着见贤思齐,而非卖弄学问、沽名钓誉。近来读了贾德戴蒙的《枪炮、病菌和钢铁》,才知道在更长久的时间尺度上,我们有这般的中国伦理文化是有很大地理因素的,若不是中国的平原广大,农耕文明发达,我们又为何如此这般讲究社会秩序,崇尚忠义孝悌?我们又怎能拿这一套去要求别的种族?人性上有一定的共通之处,大抵都是些黑暗的一面:贪婪、嫉妒、过度的自我保护,这也跟人的动物性及其相关,但凡超脱于这之上的,就是人的高明之处了,那有了文化的千姿百态。不读书,就不知道自己的思想和民族的文化来源,还以为中国的伦理形态就是世界的行事标准,自己的世界观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还是卡西勒说得好啊:
人总是倾向于把他生活的小圈子看成是世界的中心,并且把他的特殊的个人生活作为宇宙的标准。但是,人必须放弃这种虚幻的托词,放弃这种小心眼的、乡下佬式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
所以人要谦卑,否则哪怕才高八斗,也如同隋炀帝一般,因着心胸狭隘、好大喜功,落了个亡国之君的下场。要通过读书和理性批判来修行,多读圣贤书,以超越人性的阴暗;遍读天下书,以增加心胸的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