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3月18号公司宣布遣散员工回家工作的通知刚出,Emil告诉Ivan去暂停每周的统计小组学习,Ivan询问是否暂定5月恢复,Emil说: cancel it, it is most likely that we have to stay at home for at least three months. Emil是对的,在家办公的日子一晃三个月就过去了,夏至已至,我们还是没有回去上班。但他还是太乐观了,谁能想到,这爆发的疫情,彻底改变了我习惯了的一套工作方式。无论是否出于保障员工健康的考虑,还是只是出于节省开支,在英国政府逐步放宽种种隔离限制的环境下,公司还是放出年底之前员工不得回去上班的信号。我之前以为这三个月的“不正常”只是暂时状态,没想到,这种隔离在家的生活成了“新常态”。
早上不再会有在地铁上的晨读,取而代之的是在家里铺着垫子健身的挥汗如雨;不再会有在公司茶水间的早餐闲扯,取而代之的是在千篇一律的燕麦粥配百家讲坛的音频故事;中午不再会有在健身房的争分夺秒,取而代之的一整天坐在桌前有一搭没一搭的回复邮件开电话会议;傍晚不再会有期待下班的心情和在超市挑选晚餐食材的纠结,取而代之的是带有茫然和自虐式的健身。生活和工作没有了明显的界限,个体的外在属性与内在属性丧失了意义;减少了来自外部的干扰、碰撞和反馈,内心却也失去了着力点、枯竭了灵感,有些迷失了方向。
再谈谈四周的朋友。之前有些爱八卦爱组织party的人,在政府放宽管制的现在,却不愿意迈出家门,反倒是继续窝在那曲房斗室,拒绝自己与朋友的面对面接触,沉湎于网络的文字化的社交。网络环境下的交流缺乏效率、缺乏逻辑和思考性。有效交流包含肢体语言,包含即时的反馈和自我调整,包含潜意识层面上人与人亲密关系的建立,在画外之意弦外之音的深层体会。我虽相信文字的力量,但我质疑在社交软件的即时通信能在多大程度上传达信息,在多大程度上维持人与人的关系。网络环境下的交流或许可以解决即时问题,却在维持亲密、传达智慧上显得苍白无力。社会纽带被弱化,个人意识不自觉浮现;但普通人的个人意识中能有多少自控与智慧啊,我们或被膨胀的欲望驱使,或被无尽的空虚压迫,却不自知。昨日Reading的持刀袭击事件,不正是心理扭曲到了极致毁灭式的释放么?
有人说,社会上的人分琢磨事儿的和琢磨人的。琢磨事儿不琢磨人的,是事业型;琢磨人不琢磨事儿的,是想当官的;既琢磨人又琢磨事儿的,是比较厉害的人。有些人在现在的状态下过得舒舒服服的,这类人大多是喜欢琢磨事儿的内向人,减少的外出使得他们免于人事的纷扰;出了心理问题的人,比较多的是琢磨人的,没人琢磨了,心里空了,有点落寞。能干的人需要琢磨事儿也琢磨人,没多少人琢磨了,虽然现在还有事儿在心里装着,但时间一长,身心发展也不会全面。我性格上是个爱琢磨的人,银行的复杂人事是一个很重要的资源,现在这个优势一削弱,对我不啻为一个打击。
另外的一个打击在于灵感的缺失。我很早就意识到,我最爱的也最不能失去的,是一个自由而丰富的灵魂。灵魂的丰盈来自见闻、来自思索;见闻来自于书籍,更来源于与不同人的交往;思考需要独处,更需要交流中碰撞的智慧火花。丰富的灵魂也需要大自然的力量。人的生物学本质是一段段储存信息的嘌呤,这些嘌呤的特定编排是为了在自然中汲取生存的稳定力量,并最大程度上适应自然不可控制的威力带来的伤害。这些编码给了我们躯干,也给了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说,自然赐予我们的绝不仅仅是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还有思想的拓展和精神的充盈。减少的外出切断了我们与自然的亲密关系,那么我们便如同花朵失去了养分,鱼儿在逐渐干涸的河流里挣扎,灵魂在煎熬。
但也不能偏激地说隔离在家只有坏处。如同诸葛亮所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增加的独处时间、减少的外部纷扰,与之前生活的反差,其实它们给了我一个重新审视自己真正所需的机会。在安抚自己焦躁,对欲望瘦身之后,我反倒做到了明志。算星盘的小姐姐说我是一个资源丰富的人,劝诫我要好好利用资源。说到底,资源是什么?资源可以是强有力的人脉支持,可以是卓群的智商水准,更可以是对自己不断进行审视的能力。人们喜欢不变的环境,但是人类的基因也编译了在变动中如何生存的策略;要相信自己的自我调整能力。睿智如汉景帝,也在七国之乱前期惊慌失措,但他做到了善用人才,启用周亚夫,不仅化解了危机,还一箭双雕得巩固了皇权。无惧改变,只有变动的环境才能带来挑战,启发不断出错和自我批评调整的反馈机制,从而收获更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