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过节,过节是给平淡生活的一个小期待和小惊喜;我又讨厌过节,因为总是自己一个人过,形单影只的。2015年的圣诞节假期,我在巴黎复习考试,实在忍受不住孤独,平安夜奔去巴黎圣母院,哆哆嗦嗦冻了好久做了个弥撒;今年在大上海做实习,没有教堂可去,也没有人一起发呆。今天在上海独自走街串巷了一整天也是累了,但是脑海里一直在跟自己对话,要送给自己一份什么样的圣诞礼物呢?送一个我今年新学会的词儿吧:珍惜。
自打从小起,书内书外全都是教我们要珍惜时间珍惜缘分珍惜万物,可是这些话一没教我们怎么珍惜,二教给小孩子,简直对牛弹琴。我一直认为,经典和名句是写给大人的,只有阅历到了,才读的懂先辈们吃的苦流的泪遭的罪,才听得进那些谆谆教诲。正如前几天读的《战争与和平》那样,只有思考过生命终极意义的人,才读得懂主角皮埃尔的心路历程,而不仅仅是书评中说的他就是个先进的资本主义革命思想者。
学金融和经济后有一个进步,就是看什么不再片面局部,总会思考它的成本和与其它东西的关系,所以开始懂得什么叫 “来之不易”。每天日子看似与世无争,细细想来,其实有的是残酷的代价。吃的每口米饭,或许都是从别人嘴里抢来的救命粮;时不时厌恶的课堂,却是从文盲娃娃那边抢来的教育资源;更不用提找到的工作,那肯定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踹下去多少英雄好汉才抢到的饭碗。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关系就是竞争,哪怕家庭哪怕合作都是为了在更高层次展开竞争。所以宿命主义的我总说“出来混,肯定是要还的”;妈妈说“厚德载物”,竞争后得到的东西,要扪心自问,自己何德何能认为这东西就永远属于你。
这“来之不易”的米饭,这“来之不易”的经历,我们要怎么珍惜?饭可以放在碗里供着不吃,但我们总不能拽住时间使此刻的经历定格吧。这一年里我学到了,珍惜一件东西,首先要时时记住,此物不再有;再者时时反思,此物教会了我什么。
先打在上海的这一个月说起吧。我一直时时刻刻惶恐地提醒自己,这次量化私募的实习经历有多难能可贵。从今年暑假开始考虑在国内工作以来,我就一直想往量化私募方向走,但对这个东西的热爱程度和了解程度,其实自己也说不清道不明的,不知是否适合自己,不知是否有发展空间。这个实习就是一个任性小姑娘的任性之旅,麻烦了周围不少人,给我上了一堂课,连带着对在上海的工作生活环境也体会了一下。说句实在话,有多少人能像我这样幸运地挑来挑去?我所能做的,除了勤奋工作,只有不断思考不断理清思路,想好下一步该怎么走,不让这么多的关爱付之一炬。
再来谈一下此刻让我泪流满面的感情经历。我之前一直以为,忘记一段恋情的良药是开始下一段感情,但涂磊说,方法是认真的面对它、总结它。很难很痛,总结的时候经常陷入回忆,不经意间,总能想到卢森堡公园地上斑驳的树影,在树影里我俩躲着乘凉;总能想到康沃尔凛冽的海风,把他的头发高高吹起;总能想到他教给我的一切,哪怕当时被不加掩饰的言语气到内伤。可是这段经历若无端被忘记总是可惜,总结它让我更加了解自己,变得更加沉静更加挑剔。
我一直惊叹于钱锺书先生的博闻强识,他对几十年前看过一遍的东西还记得住。除了超群的记忆力外,这个特长跟他的大厚笔记本也不无关系。我也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之前只是为了抄录好句子,现在变成了做读书总结。细细想来,这也是为了珍惜读书时所失掉的时光。有人读书只流于表面,书中的思想也如手中握不住的沙;若真正珍惜这本书、珍惜自己被用掉的精力,不如经常回忆一下总结一下吧。
我有时在想,人们为什么要记录历史。作为一个历史唯物主义者,我不认为先祖们记录历史是为了后人去研究他们,而是为了他们自己研究自己。社会科学研究不像自然科学研究,实验失败后可以重来,社会进步的代价太过沉重,先祖们只能记录下来对过往事件慢慢咀嚼以避免重蹈覆辙。从这一点上看,珍惜自己的经历可以延伸到珍惜人类的历史。在对历史的反思中,有人思考事件,有人思考对事件的思考,所以这里想提一句最近长草的学科:逻辑学。这是一门对思考的进行思考的学科,已经买了黑格尔的《小逻辑》,期望有所收获。
处于漂泊状态的我,也喜欢用手机记录生活,或许此刻的所闻所遇,此生不再会有。一方面养成了我所做就做的果断性子,比如今天为了找想吃的西树泡芙跑了上海一个区。寻找途中,我路过了还未改造的旧城,吃到了光绪年间就开业的上海生煎店,碰到了喜欢的香水牌子Jo Malone的超大圣诞树,也见识了一群年轻娃娃大搞cosplay;此外,还跟瀛子在星级餐馆久别重逢、谈天说地。接下来,再写一篇《上海记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