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学习思考系列之二:金融危机的应对

我们在上一篇说到,2008年金融危机首先开始于流动危机,再然后演变成债务偿还危机。前者是短暂的周转不灵,后者是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产缩水,无法偿还债务。所以,解决危机的首要任务是向金融机构注入流动性,也就是发挥央行最后贷款人功能。

另一方面,针对濒临破产的储蓄机构,为了拯救一般家庭的血汗钱,各国都设立存款保险制度。(我国的存保制度是2015年设立,最高偿付限额是50万元,并限制偿付范围,剔除同业存款和银行高管存款,这样子就保住了中下层小储蓄户的利益。)这项措施在相当大程度上拯救了一些中小银行。

那么系统地说,当时各国是怎样应对来势汹汹的危机的呢?

“财政、货币政策齐调整,四万亿元资金力撬国内需求,保增长” ---《新华网》2008年11月10日头条标语

央行救火

第一是流动性宽松。以美联储为例,时任美联储主席的伯克南选择了史无前例的 降息 政策,无论从降息频率还是降息力度上说。从2007年8月起累计下调贴现利率12次共降575个基点,于2008年12月份降至0.25%。贴现利率是指金融机构拿储蓄户已经兑换过现金的支票票据去央行再借钱时所付的利息。下调贴现利率大大刺激了各商业银行去央行借钱的积极性,从而短暂缓解商业银行因储蓄户的挤兑而产生的资金周转不灵现象。

同时各大经济体央行和商行都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以解决银行体系内的外汇流动性危机。举个例子,若大摩想利用在日本子公司账面上的日元去救美国公司的火,若通过外汇市场购买USD/JPY,这么一大笔交易会导致市场流动性短缺,交易成本增高;若有各方面的协议,那么大摩就会以比较经济有效的方式解决美国那边的窘境。

第二是信贷宽松。央行通过信贷创新机制向其他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包括美联储针对存款类金融机构的期限拍卖贷款(TAF),针对商业票据发行者的商业票据贷款(CPFF)以及针对资产支持证券购买者的期限资产支持证券贷款(TALF)。这些政策性工具有些已过期,但当时都为债务机构提供了大量的中短期贷款。

第三是量化宽松。08年12月份美联储发现当时棘手的已不简单是银行们资金周转不灵的问题,而是各大银行偿还不起其发行的公司债而陷入破产的窘境。这时央行便开始大规模购买银行债券,以压低长期利率并承诺将短期利率维持在超低水平,保证了银行各个期限的现金流充裕。不仅如此,央行还大规模购买企业债券,以便宜的价格给大企业提供长期资金支持,刺激资本再投资。

财政加持

为了挽救被金融危机所严重损害的资本投资规模,据IMF估计,G20国家于2008-2010年财政刺激规模分别占GDP的0.5%、2.0%、1.5%,其中中国的财政刺激规模则是0.4%(700亿元)、3.1%(5600亿元)、2.7%(4300亿元)。2008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首次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指导方针。以投资为例,中国2007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为13.7万亿,而“扩大内需的十项举措”下政府投资规模在两年间提升4万亿,涉及包含安居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医教文卫、地震灾区重建在内等各方面,力度空前。

贸易保护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时,各国政府为了拉动本国经济增长,纷纷提高关税,对保护主义的依赖性日益增强。本次危机中,在WTO规则制约下,“显性”贸易保护措施较少;然而,各国纷纷出台有贸易保护色彩的经济政策。例如,美国在900亿美元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的提案中,要求钢铁必须由美国本地企业生产;欧盟不断遣返外籍劳工;印度禁止中国玩具进口长达6个月。不同的贸易保护措施取决于各国对危机性质和持续时间的判断,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博弈愈演愈烈。

战争产能输出

2011年初,在一个月内全球性的社会动荡突然加剧,从突尼斯到埃及,然后是利比亚、约旦、阿尔及利亚再到叙利亚(至今,叙利亚的6年冲突仍不断升级),大家都知道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煽风点火制造事端。为什么这么做呢?

我认为原因有两点。第一点是这些国家要么是石油产出国,要么是不符合西方国家“普世价值观”的贫穷小国。美国试图利用石油国家的战乱提升国际石油价格,因为国际石油价格以美元结算,所以全球对美元需求量增加,一是使美元升值,二是巩固美元在全球金融体系的核心地位,增加美国政府和美联储的政策执行效果。

第二点是美国国防科技产业占GDP的7%以上,大量的军火都需输出,在中东挑起地区冲突有利于其产能释放;再者,美国科研力量有40%用于国防科技建设,新式战争的爆发也有利于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刺激国民的生产和就业。

危机后的喘气

各国央妈的关爱下,银行的流动性危机于2009年就得以缓解,金融市场恢复稳定,2009年美国三大股指、英国FSTE100、日经225全年涨幅均在20%上下,金融危机的风暴中心平息。

实体经济方面,我在美国财政部的网站上下载了《The financial crisis response in charts; April 2012》,美国GDP在经历了2008年的负增长后,于2011年达到2%左右,算是度过了危机。至于天朝呢,2008年中国结束了GDP年增长率一直保持10%的神话,但在十项举措的刺激下,GDP在2010年再次攀升至10%,刺激结束后重新跌落,自此正式进入江河日下期。

但是伤痛永远无法抹平,猛药之后,接下来的问题更加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