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又陌生,平淡中夹杂触目惊心,真实到难以置信,从未有任何事情或者经历像加缪的《局外人》给我带来如此强烈直接的矛盾感。上周末在去巴黎度假的火车上读完了这本书,突然发觉,似乎这本书也适合在安静的旅途中阅读,因为再没有什么能比旅游度假更贴近生活却又远离尘嚣了。

这本书以第一人称平铺直叙,通篇没有几句直接对话,也没出现很多人物。主人公姓Mersault,名字到最后都没有说明,仿佛作者从一开始,就把主人公隔绝在故事布局之外。小说以Mersault去养老院参加母亲的葬礼开始。Mersault像是以一个电影摄像师的视角,井井有条得讲述他如何在得知消息后搭车去养老院,与养老院院长进行了什么样的对话,遇见母亲生前的哪些朋友,又如何在守灵夜中睡着因此不得不用咖啡提神。在葬礼当天,他并没有描述他一丝的悲伤、别人一毫的怜悯,他描述最多且最传神的,是阿尔及利亚炙热的太阳和送葬队伍中母亲新任“男朋友”额角滑落的汗水。在安葬完母亲回到家中,Mersault如往常一样,在朋友Celeste开的餐厅吃饭,去市立游泳馆游泳并迅速与一个女同事Marie发展出恋爱关系。Mersault还讲述了不少生活琐事,比如说楼上独居怪老头Salamano的癞皮狗丢失后,他和另外一个邻居Raymond帮老头子寻求警察局帮助,并且在Salamano情绪低落时接待并安慰他。Mersault在Raymond遭遇前女友欺骗后帮他报复前女友;接下来他们俩周末出游时被前女友的兄弟尾随,两伙人在海滩上产生冲突。Mersault开枪打死了对方一个阿拉伯小伙子。

主人公一直在以一个局外人的口吻来讲述这两个星期内发生在他周遭的一切,无一丝情绪夹杂,平淡又冷漠。当女友Marie询问Mersault爱不爱她,愿不愿意娶她时,Mersault说这并无区别;当公司老板给yMersault一个去巴黎发展的工作机会,Mersault依然一副无所谓的架势 …

读完威尔·杜兰特集毕生研究与思想成就之大成的《历史的教训》后,我内心交织着沧桑与骄傲,竟热泪盈眶。

沧桑的是承载了如此多苦难的人类历史终究是一个个人和群体中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过程,而面对自然的力量,所有的斗争都渺小到毫无意义;骄傲的是,哪怕知道一切文明都会被下一次的战火所毁灭,人类仍前赴后继地与本能对抗,充实思想与灵魂,去寻求世界大同的终极理想。

生物学与宗教、战争、道德标准

 从生物学上讲,所有的生命是竞争的,是选择的,是必须繁衍的,人类也不例外。竞争来源于本能驱使的"迎战",竞争的动机来自于"获取"。当资源丰富时竞争是和平的,当资源短缺时竞争是暴力的。自然并不会因为竞争者的无耻而降罪于胜利者,相反,沾满罪恶之血的胜利者还会受到自然的褒奖。为生存而战的斗争中,有的人在应付生存的各种考验时幸存了下来,人类注定生而不平等。这样看来,鼓励我们团结友爱、提倡生而平等的现代道德思想理念,似乎与自然规律和人类本能背道而驰。

生命的竞争在国家层面的表现形式是战争。合作诚然是真实的,但它是一个在更高层次的竞争中的内部战略手段。竞争的群体和竞争的个体有一样的特征:不安全感滋生出贪得无厌、党同伐异、好勇斗狠。我们的潜意识中印刻着千万年前的战争与血泪,不管多么爱和平的人 …

真深刻,这本书。

我读的是荣如德先生的译本,读完尾声后,我竟欲罢不能,连译者后记也不放过。荣先生说,许多读者知道这本书是世界文学的一座高峰,一颗明珠,但尝试阅读又半途而废的人大有人在。作为花了一个月坚持读完的人,我不禁有些许自豪;这本书确实难读,不仅因为有不少长篇大论述,而且时不时,这页页纸张就变成了镜子,照出我们所有人内心深处扭曲龌龊的嘴脸,令人毛骨悚然。

小说情节很简单:老卡拉马佐夫贪婪好色,独占妻子留给儿子们的遗产,并与长子德米特里为风尘女子格露莘卡争风吃醋。在债务危机与嫉妒之火的双重刺激下,德米特里潜入花园准备杀父,不料被老仆人格里果利发现,情急之中,打伤仆人后逃之夭夭。隐藏在阴暗处的老卡拉马佐夫私生子斯乜尔加科夫打死老卡拉马佐夫并嫁祸于德米特里。

德米特里是一个性情暴躁、挥霍无度、易冲动却又重荣誉的退役军官。他用计谋骗取有钱贵族卡捷琳娜的爱情和臣服,却在欺骗卡捷琳娜的三千卢布并准备与格露莘卡私奔时陷入良心的挣扎。故事中同样重要的还有德米特里的两兄弟:伊万和阿辽沙。伊万是博学多才的青年才俊,接受西方教育和思想浪潮,在科学与宗教之间摇摆不定。阿辽沙是一位宽容仁慈的见习修士,从小崇拜佐西马长老,在长老去世和家庭变故后继续尘世修行,是一位笃定的上帝追随者。

首先这本书讲了善与恶。当妈妈问我这本书讲了什么东西时,她的第一反应是,“这里的善与恶还用说吗,弑父的米嘉肯定是恶人”,当时我却无法如此干脆。若仅有这简单的故事情节确实这样 …

引言

2016年出现了两次政治“黑天鹅”:英国脱欧和特朗普入主白宫,毫无疑问,它们是社会阶级分化加剧的产物,是草根阶层与精英阶层在民主社会中的厮杀。有媒体说特朗普的胜利标志着权力从精英阶层手中流失;但特朗普本身也是超级精英阶层之一员,他能够帮助美国消除阶级断层,使民主社会中每一个人都有相同机会到达精英阶层么?一本描述在全球范围内的超级精英崛起的书,《巨富》,在全球社会不平等加剧的大背景下,读起来相当有趣。

社会不平等加剧的表现

之一

社会不平等的第一大表现为收入差距的拉大。二战之后,在社会主义的威胁下,美国的富人阶级被迫接受“底特律条约”,即缴纳很高的收入税,当时社会福利也很好。上世纪七十年代,收入前1%的人占社会总收入的10%。然而三十五年后,这一比例达到了35%.

是什么造成了社会不平等加剧?

第一是经济自由化影响。上世纪九十年代新兴国家的国家资产私有化,在俄罗斯和墨西哥尤为突出,当时一部分寡头应运而生。这群人在各自领域控制政府职能部门,在总统选举中与政客进行利益交换,寻租现象无所不在。

第二是宽容的金融监管。金融行业在大萧条时期以后变得平庸,薪资表现平平。但当六十年代的一些银行家发现他们可以不仅帮助客户管钱,还能使钱生钱之后,一些聪明的银行家便趁着战后经济突飞猛进之春风,开始了风险投资,衍生品交易各种金融创新。金融创新从本质上就是想方设法寻找和加大杠杆率;宽容的金融监管却将高风险置之不顾。这种金融监管既来源于当时自由市场思想的盛行,也来源于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之间暧昧不明的关系。

第三是全球化和技术革新 …

读后感

促使我买这本书的,是前几天杨绛先生去世时,我在网上读到的她的《一百岁感言》: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人寿几何,顽铁能练成的精金,能有多少?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我当时就在想,能用这么平和的语句说透一辈子的女子,该有多么的聪慧。果然,她是极聪慧的,她的家族是无锡望族;丈夫钱锺书来自江南钱家,被誉为“全才”;女儿钱瑗自小过目不忘,懂事怜人,长大后果然成为国家栋梁,一手建立起北师大外语教学,并参与全国教材编写。杨绛先生是在亲人全部过世后写下这本回忆录的,文章不长,但字字泣血;语句平和,但我读起来心里阵阵作痛。只有对家人无限的包容和爱,才能有如此入微的观察与描写;也只有这种文字才能直入心底,触及灵魂。

她写了在巴黎和牛津的求学生活。看到熟悉的地名,我似乎跟他们有着跨越半个世纪的相遇,而内心却是苦涩的。苦涩的是自己与初恋也像他们一样大街小巷里“格物致知”,在巴黎在伦敦,却不知是否能像他们那样相携一生。对记忆中的他的情愫,跟杨绛先生对那时的生活的娓娓道来,交织在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