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五个月,终于把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给拿下了。这半年来我一直欣喜于读到的一些大师之作,或是关乎哲学,正如此书;或是关乎历史,比如Will Durant的《Heros of history》;或是关乎外交政治,比如基辛格的《世界秩序》、《大外交》;或是关乎经济金融,比如Mervyn King的《The end of alchemy》。这些人在各自领域均奋斗工作一生,对各自领域的具体知识了如指掌之外,还有完整的思想体系,于是乎他们的作品就有了骨架,而那些理论与细节、那些轶事与趣闻、那些批判与主张,便是依附着这骨架的灵与肉。
哲学的历史不好读,其一由于哲学本身便是问题中的问题,已经是极其抽象化的表达,其二由于中国三千多年来思想派系林立,有时差别极其微妙,这就要求读者对各派别的主张有很深刻的理解;其三由于古文的生僻晦涩,在唐之前尤甚。这些都还好说,但是研究一哲学家之哲学,必“知其人、论其世”,汉代以前的还能有《史记》供我参阅,之后的历史没个集大成者之作,那些时期的思想我便只能浅尝辄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