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会向我们展示惊人的巧合,不论是从纵向时间上的重复来说,还是横向地域上的比较。这几个月来,我一直沉浸在对这种相似性的琢磨之中,这个相似性发生在公元前三四世纪的欧洲大陆和中华大地之上。在当时的欧洲,罗马军团所向披靡,逐步地统一地中海沿岸广袤的亚非欧大地;在当时的中国,秦国蓄势待发,给我们第一次带来一个统一的帝国。
自古至今,没有中国人不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深邃的思想文化感到骄傲。生活在公元前五世纪的孔子规定了一整套世俗的思想价值观,这套价值观占据统治地位长达两千年之久;公元前二世纪的秦始皇帝,结束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泱泱大国气态初现;安定的社会促进了人民思想和创造力的发挥,董仲舒发展儒学思想,与皇权天命结合,从思想上维护了君权体制的稳定性;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斗争在东汉王充时期达到白炽化地步;道教、阴阳家也别树一帜。
无独有偶,孔子逝世仅几年之后,在与中国相距万里之外的雅典大街上,人们经常会看见一个大胡子青年到处晃悠。他总是喋喋不休,专挑别人思想中自相矛盾的地方,被人踢都不以为意:他就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苏格拉底。与孔子相同之处在于,苏格拉底也是现世的,他坚信人性中的美德,同时承认自身的无知。如同儒学思想在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手中逐渐完善,逻辑学、伦理学经过了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西方三贤的努力之后,在社会学、科学中发挥出叹为观止的威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