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会向我们展示惊人的巧合,不论是从纵向时间上的重复来说,还是横向地域上的比较。这几个月来,我一直沉浸在对这种相似性的琢磨之中,这个相似性发生在公元前三四世纪的欧洲大陆和中华大地之上。在当时的欧洲,罗马军团所向披靡,逐步地统一地中海沿岸广袤的亚非欧大地;在当时的中国,秦国蓄势待发,给我们第一次带来一个统一的帝国。

自古至今,没有中国人不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深邃的思想文化感到骄傲。生活在公元前五世纪的孔子规定了一整套世俗的思想价值观,这套价值观占据统治地位长达两千年之久;公元前二世纪的秦始皇帝,结束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泱泱大国气态初现;安定的社会促进了人民思想和创造力的发挥,董仲舒发展儒学思想,与皇权天命结合,从思想上维护了君权体制的稳定性;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斗争在东汉王充时期达到白炽化地步;道教、阴阳家也别树一帜。

无独有偶,孔子逝世仅几年之后,在与中国相距万里之外的雅典大街上,人们经常会看见一个大胡子青年到处晃悠。他总是喋喋不休,专挑别人思想中自相矛盾的地方,被人踢都不以为意:他就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苏格拉底。与孔子相同之处在于,苏格拉底也是现世的,他坚信人性中的美德,同时承认自身的无知。如同儒学思想在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手中逐渐完善,逻辑学、伦理学经过了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西方三贤的努力之后,在社会学、科学中发挥出叹为观止的威力 …

我喜欢过节,过节是给平淡生活的一个小期待和小惊喜;我又讨厌过节,因为总是自己一个人过,形单影只的。2015年的圣诞节假期,我在巴黎复习考试,实在忍受不住孤独,平安夜奔去巴黎圣母院,哆哆嗦嗦冻了好久做了个弥撒;今年在大上海做实习,没有教堂可去,也没有人一起发呆。今天在上海独自走街串巷了一整天也是累了,但是脑海里一直在跟自己对话,要送给自己一份什么样的圣诞礼物呢?送一个我今年新学会的词儿吧:珍惜。

自打从小起,书内书外全都是教我们要珍惜时间珍惜缘分珍惜万物,可是这些话一没教我们怎么珍惜,二教给小孩子,简直对牛弹琴。我一直认为,经典和名句是写给大人的,只有阅历到了,才读的懂先辈们吃的苦流的泪遭的罪,才听得进那些谆谆教诲。正如前几天读的《战争与和平》那样,只有思考过生命终极意义的人,才读得懂主角皮埃尔的心路历程,而不仅仅是书评中说的他就是个先进的资本主义革命思想者。

学金融和经济后有一个进步,就是看什么不再片面局部,总会思考它的成本和与其它东西的关系,所以开始懂得什么叫 “来之不易”。每天日子看似与世无争,细细想来,其实有的是残酷的代价。吃的每口米饭,或许都是从别人嘴里抢来的救命粮;时不时厌恶的课堂,却是从文盲娃娃那边抢来的教育资源;更不用提找到的工作,那肯定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踹下去多少英雄好汉才抢到的饭碗。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关系就是竞争 …

我们在上一篇说到,2008年金融危机首先开始于流动危机,再然后演变成债务偿还危机。前者是短暂的周转不灵,后者是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产缩水,无法偿还债务。所以,解决危机的首要任务是向金融机构注入流动性,也就是发挥央行最后贷款人功能。

另一方面,针对濒临破产的储蓄机构,为了拯救一般家庭的血汗钱,各国都设立存款保险制度。(我国的存保制度是2015年设立,最高偿付限额是50万元,并限制偿付范围,剔除同业存款和银行高管存款,这样子就保住了中下层小储蓄户的利益。)这项措施在相当大程度上拯救了一些中小银行。

那么系统地说,当时各国是怎样应对来势汹汹的危机的呢?

“财政、货币政策齐调整,四万亿元资金力撬国内需求,保增长” ---《新华网》2008年11月10日头条标语

央行救火

第一是流动性宽松。以美联储为例,时任美联储主席的伯克南选择了史无前例的 降息 政策,无论从降息频率还是降息力度上说。从2007年8月起累计下调贴现利率12次共降575个基点,于2008年12月份降至0.25%。贴现利率是指金融机构拿储蓄户已经兑换过现金的支票票据去央行再借钱时所付的利息。下调贴现利率大大刺激了各商业银行去央行借钱的积极性,从而短暂缓解商业银行因储蓄户的挤兑而产生的资金周转不灵现象。

同时各大经济体央行和商行都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以解决银行体系内的外汇流动性危机。举个例子,若大摩想利用在日本子公司账面上的日元去救美国公司的火,若通过外汇市场购买USD/JPY,这么一大笔交易会导致市场流动性短缺,交易成本增高;若有各方面的协议,那么大摩就会以比较经济有效的方式解决美国那边的窘境 …

大人们说不要老把钱挂在嘴上,俗!经济学家也避免谈钱,老是用其他词汇取而代之,谈货币谈价值谈M1、M2就是不谈钱。前一阵子开始接触到金本位的时候,我便陷入了深深的疑惑中,我们手里花花绿绿的纸,还有银行账户那个数字,还有手里的那点儿金子,到底是什么?政治课上老师讲,钱的定义是交换媒介、价值标的物,可是我就不明白了,在信贷经济中,银行信贷何以变成了钱?

Mervyn King 是前英格兰银行行长,在他的书《The end of Alchemy》中,他更像是一个爱讲故事的老爷爷,逻辑清晰,深入浅出。在我思考金融危机发生原因时,我从21世纪初的货币政策、技术革命和金融监管入手,而Lord Mervyn直接去思考是不是从17世纪以来逐渐形成的钱和银行系统出了问题,当时就被他视野的广度和思想的高度所折服。确实,这个系统曾带给这个世界繁荣,也带给我们举步维艰的境遇。这篇文章灵感就来源于老爷爷对货币历史的总结。在谈钱之前,让我先文艺一下,纪伯伦在《先知》里写到:

当你们悲哀时,再审视自己的心灵,你们会发现如今带给你们忧愁的,正是当初带给你们欢乐的。

钱 …

提到08年金融危机,我们脑子里蹦出来的词语便是“股价”、“次贷危机”、“雷曼兄弟破产”。那么08年的金融危机到底是如何一步步发展演化的?谁该为此负责?又是谁参与了拯救?既然爆发的是金融危机,那么我们有必要从金融这个行业的本质谈起。

金融的本质

黄奇帆讲到,金融的本质在于三句话:

  • 金融是为有钱人理财,为缺钱人融资

  • 信用、杠杆、风险

  • 金融虽是服务业,但它不是单纯的卡拉OK、自拉自唱的行业,它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

第一句话告诉我们,金融是一个“掮客”,它连接各方各业,服务业务从融资到理财;第二句话告诉我们,金融是一个风险控制行业,它本身资本很少,最近如此严格的金融监管制度对银行资本总量的要求才是所占资产的10%;银行资产价格变动10%,银行便有破产的危机;第三句话是说,金融与实体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实体经济的繁荣会促进金融的繁荣,金融危机也必然会渗透变成经济危机。在08年金融危机的演化中,我们将处处看到这三句话的威力。

从金融的本质分析危机的成因

美国资本市场中的“热钱”

了解了以上几点,那么我们先从实体经济在这些年中都经历了些什么。纵观二战结束至今,经济衰退的走出总是离不开技术变革。战后至上世纪70年代,战后重建带来的经济红利和冷战军备竞赛带来的财政刺激逐渐消褪,美国经济在70~80年代进入滞胀 …

一直很崇拜刘鹤,不光是因为习大大对他器重有加,也因为他做人做事低调,有一种距离和神秘感。我想进一步了解他,于是乎在书店里转来转去,发现他只组织编写过一本书:《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学金融衍生品定价模型的我,原本对这类经济和金融监管的书籍没兴趣,纯粹是因为对刘鹤的个人崇拜,我翻开了总序言,竟被他严谨的研究态度和思想深度广度所折服,也就坚持读了下来。

我向来习惯读书后写一篇内容总结和心得。但这一次,这本书让我意识到08年的金融危机给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都造成了无法估量的影响。按照我的另一偶像,做私募股权投资的杰出校友Madame Dominique Senequier在2015年的一个演讲中所说,危机的影响很深远,我们从未从危机中走出。叙利亚冲突,英国退欧,中国股市低迷,美国医改陷入困境乃至中共党内反腐,08年的金融危机处处都露出它狰狞的面容。那么,它给各行各业带来什么影响?我们普通人该如何认识它?

我意识到这将是一个很大的课题,而且从未接受过课题训练的我,将面临专业性不足和如何坚持下去这两大难题。但是这将会是一个绝好的学习机会。正如罗胖在《如何成为高手》中所说,只有走出舒适区,把一切细节化,才能达到刻意练习的目的,学习才能变得有意义。

我想了解的是,这次危机对国际地缘政治、军事力量、几大主要经济体的经济结构、社会阶级分化和思想潮流都有什么影响。按照托尔斯泰的历史观,历史和经典力学运动一样 …

我相信人生有一种绝对智慧(absolute),掌握了它,就如同尚方宝剑在手,无往而不利。我的人生理想也在于此,所以就有了闲暇时间学习易经义理方面的习惯。另一方面,作为尘世中人,修行还得在尘世;随着社会经历的增加,我隐约感觉到相对的力量,犹如阴阳鱼所表达的那样,一切事物都有两方面此消彼长似的相对运动。那么,对于人生终极智慧的绝对存在,我也变得有些半信半疑了。

既然事情都是相对的,而且每时每刻总有一面战胜另外一面展示在我们面前;但或许过一阵子,另外一面就会反败为胜,于是乎,古人便告诉我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个“焉知”的是在哪里和于何时。前一阵子做职业规划时,因为面临归国和海漂的选择,每天也是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想法总不断在下一秒被推翻。更有甚之,我发现,在国家战略和政策的制定上,处处也透出这种人生哲学。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阴阳极。计划经济下,资源不会有浪费的现象发生,但它模式太固定,没有发展的土壤;市场经济倒是能催化创新和发展,但自由的代价太大了,人们错误的认知会不断增强(索罗斯的反射理论),最终总有暴力发泄的一天,比如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以及随之而来的衍生物:第二次世界大战。所以目前的政策制定者都认为经济需要宏观调控,并发挥市场的力量。这句话的解释便是那句老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