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在《终南别业》里写到:“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由此看来佛学造诣很深的王维也是道家中人,不知当时的他有没有在佛家和道家中找出一个平衡点。最近的我有些灵魂撕扯,一边念佛,一边进行道家学习,还不断研习《资治通鉴》,既崇尚于古代治国平天下的君子之道,又迷醉于君臣之间的博弈和权变。从西方哲学的归类习惯上说,我认为儒家是人的社会属性的唯物论,道家是人的自然属性的唯物论;近代兴起的西方科学里,其自然科学和心理社会科学都偏向于机械唯物论。
西方的社会自然科学相比于中国的儒家道家,虽都是唯物主义,但他们多了细致划分,少了全局描述。比如说西方科学重视分科,物理化学生物每一门都有很不同的内容;又例如,西方物理学的兴起在牛顿力学和莱布尼茨微积分,而莱布尼茨微积分认为物体可细致可分到原子。社会科学上讲,西方的社会科学又划分成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等,也是把人与人的关系当成一个研究对象,先分后整合。西方科学重视因果论,比如物体运动的原因在于力的作用,疾病产生的原因来自细菌或者细胞突变,心理疾病的原因来自于压力或是其他什么的,原因是实物,事情发展也都是实物。中国的儒家和道家则相反,虽然他们探讨的东西是实物,但整个理论基础建立在无形的东西上,也就是“道”。但“道”是什么,谁都说不清楚,正如老子所说 …